近期,国家医保局指导湖北省医保局牵头的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拟中选结果公示,共涉及两个批次37个采购组54个品种,共373个代表品中选。

  如何促进中成药价差合理化?如何助力中成药回归“简便廉验”?如何倒逼行业自律、促进高质量发展?新华社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怎样挤出不合理的价格水分

  数据显示,全国省级平台采购的中成药有3000多个品种,涉及5000余个通用名、7800多个品规、2万多个产品。

  针对近年来群众反映同一名称的中成药价格差异较大的问题,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分析了原因。


67a1e03905f88.jpg


  首先,同一名称的中成药成分可能不同。如具有益气养阴功能的生脉饮口服液,有的用党参做原料,有的用人参加工后形成的红参做原料。从饮片价格看,红参的价格是党参的2倍,所以用红参做的生脉饮成本会更高。但是,有些含红参的生脉饮价格却是含党参的价格的10倍,显然存在价格水分。

  其次,同种药品剂型不同导致价格差异,如滴丸、软胶囊的价格会比普通胶囊贵一些。但有些同一种中成药的滴丸比普通胶囊贵6至7倍,也不合理。

  此外,不同企业的质量标准可能有差异。有的企业质量标准高于其他企业,其产品价格也会高一些。但有的中成药名称、选材、剂型、质量标准均相同,却出现十几倍甚至数十倍的价差,说明存在明显的价格水分。

  中成药品类多、用途广,不能成为虚高药价“避风港”。在国家医保局指导下,湖北省继牵头19省份联采、30省份联采后,今年牵头所有省份组成全国联采。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中成药集采通过以量换价,一方面一定程度认可同类中成药的初始价格差异,另一方面多措并举压缩同类药品之间的价差,挤掉不合理水分,减轻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