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兴则国家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连日来,经济日报记者深入湖南、浙江、河南等地,走进田间地头、科研院所、企业工厂……记录美丽乡村的新变化,解锁现代农业背后的科技密码,感受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以及广袤大地孕育的希望与生机。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经济日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组在湖南、浙江、河南等地调研发现,各地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乡村产业持续向好,和美乡村更宜居,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农业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67a9b8303adb1.jpg


  粮食安全更稳固

  河南是小麦生产第一大省。来到位于河南新乡市的中原农谷科技成果展厅,只见入口处是一片金灿灿的小麦。“这是新乡市农科院选育的品种‘新麦58’,‘田里有长相,实里有卖相,实打产量高’是老百姓对它的评价。”新乡市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程丽丽介绍。

  2023年9月,“新麦58”以1618.88万元的高价被中农发种业集团拍得,打破了小麦单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纪录;同年11月,“郑麦58”的生产经营权以1918万元成功转让,再次刷新纪录。

  端牢饭碗,从培育好种子开始。在河南,中原农谷担起这份重任,目标是建成汇聚南北方、贯通产学研的种业创新生态圈。中原农谷成立以来,已有161个优质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110个新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其中小麦推广面积达1亿亩,约占黄淮海小麦种植面积的38%。“‘普冰03’是选育出的新品种,是农民口中‘好种、好管、好看’的三好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锦鹏说。2024年,依托中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成功转化,其生产经营权以666万元转让给中原农谷联合种业有限公司。

  中原农谷管委会副主任杨海峰介绍,中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在河南14个地市的24个县设置了54个示范点,通过示范应用,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转化。

  湖南是水稻生产第一大省。走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院墙上,袁隆平院士的理想追求“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映入眼帘。“我们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许靖波介绍,近年来,中心在超高产杂交水稻、第三代杂交水稻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努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实验室里的新品种,只有农民种出来才算数。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种业国家队”发挥商业化育种和测试体系优势,帮助优质食味杂交稻更快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端上餐桌。“我们在产业端发挥优势,与科研端共同发力,推动现有品种在高产基础上向更加绿色、多抗等方向发展。”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纪绍勤说。

  整合产学研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和功能互补,以岳麓山实验室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在湖南落地生根。依托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和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岳麓山实验室整合39个省部级以上平台,集聚超过230个团队、2000多名科研工作者。该实验室省政府工作专班负责人邵胜强说,实验室将坚持“边建设、边研究、边出成果”的原则,打造种业国家战略核心科技力量。

  浙江虽不是粮食主产区,但在抓粮食这件事上丝毫不含糊。2024年,浙江粮食生产再攀新高,早稻百亩方和攻关田最高亩产双突破,分别达749.83公斤和754.36公斤,粮食播种面积1570.5万亩、总产量130.04亿斤,实现“九连增”。

  通过组织实施“浙江农业之最”活动,浙江推广应用了“甬优12”“中组100”等一批优良品种,水稻“两壮两高”、叠盘出苗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以及麦稻轮作、稻虾轮作等发展模式。依托农业科技创新,浙江有效推动了“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的“五良融合”,广大种粮大户积极性被不断激发,粮油作物单产潜力被不断挖掘,有效推动了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