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农业大学持续发力,积极开展 “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作贡献” 乡村振兴驿站建设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掀起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潮。

67b038083ce76.png

  寒假期间,学校精心组织 779 名指导教师与 1 万名学生科技专员,深入山东省 1 万个乡村振兴驿站,在齐鲁大地乡村基层一线自找苦吃、驻村蹲点、开展服务、搭建桥梁。

  据介绍,2月初,山东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22级材料化学专业的董邦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作为学生科技专员同时也是驿站课题负责人在菏泽市郓城县丁里长镇丁北村深入开展驿站建设工作,深入乡村基层,围绕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一线的实际问题,把课堂教学的“纯理论”变成了强农兴农的“真本领”,实打实地助力乡村振兴。作为驿站课题负责人,董邦组建跨学院、跨专业、跨领域的工作队伍,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乡村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土壤改良技术研究。通过与村书记、村民交流讨论,对农户进行走访调查、问卷收集、文献研究、实地采样等,深入探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用自身所学为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而矢志奋斗。

  在驻村服务期间,课题组成员深入走访,围绕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乡村治理等主题,了解村民在技术应用、基础设施需求、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一手资料,为后续制定精准帮扶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此期间董邦积极推广乡村振兴驿站APP,手把手教村民使用“推资讯”“随时问”“学农技”等功能模块,及时解决他们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更多农户熟悉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真正让科技为乡村振兴赋能。同时还积极联系学校化学和土壤科学领域的专家,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为村民举办科普讲座,讲解农业废弃物处理、土壤改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实用知识,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种植水平。

  “行走在田间地头,课堂所学与实践所见相互碰撞”。乡村振兴驿站的建设让农大学子与农业农村有了更深程度的联系。新一代的农大人要持续发扬“自找苦吃”的精神,不仅要丰富知识储备,夯实专业技能,也要深入乡村、扎根基层、了解农村、了解农业产业,成为农业新型人才,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出“山农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