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全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芯”提速 沃野生金
阳春三月,云岭大地春潮涌动。在滇东北的曲靖、昭通等地,“合作88”“云薯108”等大春马铃薯品种播种正忙;在滇中的楚雄、玉溪等地,“云粳37”“云粳50”等水稻品种机械化集中育秧紧锣密鼓开展;在滇西的大理、保山等地,早熟蚕豆“云豆早7”、豌豆“云豌18”等鲜销食用豆品种优质高产喜获丰收……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小小的种子,连着“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2015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做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农业要强,首先种业必须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原特色农业及现代种业发展,出台并实施《云南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省农业农村厅等9部门印发《云南省支持种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等,扎实推进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大行动,支持省农科院牵头组建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整合全省种业科研力量联合攻关,推动云南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新品种选育与引进相结合,研发与生产应用相结合,种业企业培育与净化市场环境相结合……向“芯”图强、向“新”提质,云南种业如春天里破土而出的种子,蓬勃茁壮、活力满满,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着硬核支撑。
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逐步健全。全省建有省级以上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36个(含国家级4个),其中大叶茶、甘蔗、特色花卉等保存数量全球第一,果树、咖啡、野生稻等保存数量全国第一;建有省级以上畜禽保种场(区、库)49个(含国家级9个),保存遗传材料6万余份、活体56万头(只、羽)。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2021—2023年),全省共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8416份,采集畜禽遗传材料55900份,承载着历史故事的地方稻种维西攀天阁老黑谷及维西糯山药、怒江阿克鸡、玉溪鱇浪白鱼等资源入选全国优异种质资源;颇受现代人欢迎的健康产品西盟米荞,在茶树起源演化中具有重要潜在价值的二嘎子茶、土锅山大叶茶等优质资源,正发展成为我省富民增收的“土特产”品牌。
育种联合攻关成效明显。截至2024年底,全省通过国审、省审的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品种达3412个;通过国家登记的马铃薯、大麦、油菜等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达1566个。云南培育出热带玉米单倍体诱导系“云诱一号”“云诱二号”,填补了我国热带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空白;选育的咖啡新品种“云咖2号”是国际精品咖啡协会杯测得分最高的中国品种(86.75分);选育的“中国风”系列玫瑰品种,为推动我国花卉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选育出国际最高纪录峰值糖分达20.3%的最甜甘蔗品种“云蔗08-1609”。“云上黑山羊”“宣和猪”“云岭牛”等8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云南茶花鸡”入选全国特色畜禽育种联合攻关计划。“云薯304”“云蔗0551”和“云上黑山羊”等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云上黑山羊”全省覆盖率达93%,并已推广到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供种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全省建有国家良种繁育基地10个、制种大县2个、省级种业基地35个。这些制繁种基地在全国育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云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热带血缘玉米制种基地,制种面积和总产量稳居全国第三位;两系杂交稻亲本繁殖面积占全国的80%;马铃薯种薯生产除满足省内85万吨用种需求外,还销往贵州、四川等地;西藏、青海等地青稞推广品种中80%以上均在元谋县加代选育。拥有“南繁育种天堂”美誉的元谋,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种子冬繁基地,所生产的蔬菜种子保障了全国千万亩蔬菜种植需求。此外,云南建有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10个,初步形成以供精站、仔畜禽生产基地为核心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肉牛、肉羊仔畜和商品代蛋鸡苗基本自给,商品仔猪自给率达80%;“云岭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第4个肉牛新品种。
云南的大叶茶“云抗10号”成为云南茶园的绝对当家品种,也是我国种植面积第二大的品种;产量高、抗病性强的切花月季“红船”年亩产值超30万元;“云蔗08-1609”最高亩产达15.28吨,2024年全国推广面积已突破100万亩……一系列高产、优质、抗逆的滇系育种成果在省内外推广应用,不仅是端稳“中国饭碗”的保障和底气,也成为广大农户增产增收的利器。
“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商业观赏花卉品种利用云南野生花卉资源培育而成,国内50%以上的水稻品种都有云南野生稻血缘。”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屈云慧研究员表示,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是云南抢占种业创新制高点的最大优势,实验室将致力于开启育种4.0时代,加快培育重大突破性品种,为云南种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云上黑山羊”——放牧致富新希望
来到位于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牧场,成群的“云上黑山羊”正在草场上悠闲踱步,大大的耳朵、黑亮的毛发,外形健硕。中心负责人姚新荣介绍,中心与科研单位合作多年,已累计繁育推广种羊4万余只。
“云上黑山羊”继承了父本努比山羊和母本云岭黑山羊的优点,除了性情温顺适宜集约化规模舍饲之外,一岁时体重就能达到60至70公斤,成年之后甚至可以达到100公斤以上,是地方土种肉用山羊的2至3倍。同时,产肉多、肉质好的特点让它深受山区农户欢迎,市场潜力巨大,是云南山区半山区养殖户的“致富羊”、生产经营者的“发财羊”和消费者的“美味羊”。
1993年末,云南省山羊存栏508万只,居全国第8位。然而,羊肉产量仅2.02万吨,居全国第15位。
在我国,羊的生产和消费习惯是北方以绵羊为主、南方以山羊为主。肉用山羊养殖广泛分布在云南省各地,地方品种云岭黑山羊分布面较广,但存在生长速度慢、产肉少、产羔率低、泌乳性能差、角距宽、不适宜规模化养殖等问题。
基于肉羊产业发展需求和云南畜牧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自1994年起,云南省选择优势团队,致力于育成适应云南高原、南方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良种黑山羊新品种,促进我国草食畜牧业基地形成,满足市场对黑山羊的需求。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承担了这一任务。1994年至1996年,科技人员先后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昆明市寻甸县等地开展地方品种黑山羊的提纯复壮、选育提高工作。1997年开始,用努比山羊黑色个体为父本、云岭黑山羊为母本,进行级进杂交,在2至3代中选择理想型个体进行横交固定、持续选育。
“在世代选育过程中,建立核心群、扩繁群和改良群三级繁育体系,实施开放核心群联合育种,核心群间进行种公羊交换,采用常规育种、分子辅助育种、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等六大技术手段,加快育种进程。”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邵庆勇研究员介绍,育种过程由省级科研及推广单位、市级行业部门、县级行业部门、企业联合形成创新体系,最终实惠落到企业和农户,以市场需求和产业需要的“无形之手”共同驱动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示范。
2019年4月,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云上黑山羊”被认定为新品种,综合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3年,“云上黑山羊”被遴选为全国主导品种,于近日被遴选为2025年云南省农业主导品种。品种审定后,羊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型创新团队持续开展“云上黑山羊”的选育提高,并研发出“云上黑山羊基因身份证”和“云上黑山羊50K育种芯片”,为规范“云上黑山羊”种羊推广、种质价值提升、持续选育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目前,“云上黑山羊”助农增收效果显著,全国20余个省(区、市)和云南省120个县(市、区)累计推广“云上黑山羊”种羊15万余只,产生综合经济效益300多亿元。在云南省内,“云上黑山羊”覆盖面达94%,杂交羊与本地羊相比每只增收600元以上,累计带动云南1.5万户群众增收致富。
邵庆勇还带领团队在寻甸县针对家庭牧场设施设备条件、饲草资源状况等,开展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实现种养结合、放牧草地(山林)合理利用,构建了“云上黑山羊”“2611”养殖模式、“两段式”分类施策养殖模式。这种养殖方式提高了母羊繁殖效率和商品羊出栏体重,示范养殖场净利润从2018年19万元提高到2023年78万元。在宣威市构建的“云上黑山羊”“种养结合,庭院舍饲110”模式,一户农户舍饲10只母羊1只公羊,2年后每年可稳定出栏20只,收入3万元以上。此举助力培育农村“家门口”的产业,有助于农村“一老一小”问题解决。
邵庆勇表示,2023年末,云南山羊存栏1308万只,居全国第3位,肉羊产业的稳步发展,离不开“云上黑山羊”。下一步,“云上黑山羊”将成为云南“土特产”打造的重要载体,在助力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持续发挥作用。
“元谋种”——育种天堂光景好
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年平均气温21.6℃,光照资源充沛、降雨量少、终年无霜,凭借独特的自然条件和40余年来的南繁育种实践,已成为中国种业版图上的重要一环。元谋县蔬菜制繁种量占全国的60%、云南省的90%,并出口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奠定了作为“育种天堂”的核心地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