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上半年的逐步结束,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似乎正在放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降至3.0%,低于之前的预测。这一现象的出现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中央银行在疫情后采取的各种刺激政策能否持续有效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专家分析指出,这一经济 slowdown 的原因主要有几点:供给链持续紧张、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加剧、以及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压力依然未得到有效缓解。在这种背景下,各国中央银行面临是否继续加息、收紧流动性以及如何权衡经济增长与通胀控制之间的复杂挑战。


66a70ac0dc006.png


在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后,全球各国经济体如美国、欧盟及中国等纷纷实施了大规模的货币和财政刺激,以推动经济复苏。然而,这些政策的效果似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IMF的报告指出,尽管各国政府和央行采取了多项刺激措施,但经济复苏的幅度并不均衡,部分经济体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改善。例如,美国的消费支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强劲增长后,近期增长动力减弱,而欧元区则因能源价格居高不下而面临严峻的通胀压力。

在中国,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减税降费,但由于内需不足及房地产市场的不振,经济复苏的形势依然复杂。近期发布的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复苏速度较慢,造成了市场对经济前景的担忧。此外,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以及其他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也为经济回暖增加了不确定性。中国央行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避免因货币刺激而引发的金融风险。

在全球范围内,通货膨胀问题依然突出。随着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许多国家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持续高企,给家庭和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各国央行纷纷开始收紧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胀。不过,专家警告说,过快加息可能引发经济增长的放缓,甚至导致衰退的风险。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已经多次加息,当前利率达到15年来的高点,但市场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并没有显著减轻,反而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也频频震荡。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股市波动加剧,而债市则因央行加息预期而遭到抛售。尽管一些国家的股票市场在年初曾出现科技股反弹的情况,但此种乐观情绪并没有持续太久,资金流向重新回归抗跌行业,特别是能源和消费 staples 行业。在外汇市场上,美元的强势表现使得其他主要货币承压,加大了新兴市场国家偿债的难度。由于资本外流加剧,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贬值风险加大,它们需要在提高利率和稳定汇率之间找到平衡。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的复苏之路仍然充满挑战。IMF敦促各国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应强调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实施结构性改革,以提高经济韧性。同时,各国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需谨慎,避免因过于激进的紧缩措施而给经济复苏带来进一步的压力。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如何实现稳定增长与物价控制之间的平衡,将是各国决策者需要面对的艰巨任务。整体而言,全球经济的未来将依赖于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以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