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产业格局大调整的机遇招大引强,安徽集聚了奇瑞、江淮、蔚来、大众、比亚迪等多家整车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半场”表现不俗。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安徽省正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和生态构建等多维度策略,加速从“电动化上半场”向“智能化下半场”跨越。

  破围出圈,“汽车皖军”引跑全国

  近日,为期两天的2025长三角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在宁国市召开。长三角地区重点整车及零部件企业、行业协会、省内外部分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各地工信部门以及宣城市和宁国市有关方面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67f1dfe4c7253.jpg


  “搭建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链要素对接平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推动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化、高质量发展。”会上,省工信厅副厅长施力表示,近年来,安徽省抢抓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持续巩固和扩大汽车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全面推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数据表明,2024年,安徽省汽车产业规模跃升、转型加速、出口扩围、质效提升,实现汽车产量357万辆,同比增长43.3%;新能源汽车产量168.4万辆,同比增长94.5%;汽车出口146.4万辆,同比增长27.7%。全国每9辆汽车、每8辆新能源汽车、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位居全国第2位,汽车出口居全国首位。今年前2个月,安徽省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实现44.5万辆和23.4万辆,位次进一步跃升,双双成为全国第一,成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从上世纪60年代第一辆汽车下线,到目前集聚7家整车企业、拥有规上零部件生产企业2800多家,安徽汽车产业的崛起,得益于深耕创新。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多年发展,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合肥、芜湖的整车制造,宣城的汽车零部件配套,各展所长,也为G60科创走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就宁国市而言,经过40余年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之一,全市八成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都与高校院所合作,打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中鼎研制的电驱动系统油封能够满足高达2万转的双向高速旋转的要求,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亚新科已成为亚洲第一家、全球第二家实现量产无飞边皮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保隆生产的气门嘴在全球细分市场排名第一,排气尾管件、平衡块产销规模全球前二……隐形冠军佳讯频传,反映“汽车皖军”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