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微软”面临人工智能新挑战
美国微软公司于今年4月4日迎来成立50周年。在面向企业和普通家庭推广约14亿台个人电脑,并让55亿人用上互联网的过程中,微软凭借廉价易用的软件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智能手机领域,微软未能跟上技术革新步伐,不敌美国谷歌和苹果公司,但又利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AI)实现东山再起。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回顾微软50年来的兴衰成败。
1.重新定义软件角色
1975年4月4日,美国哈佛大学在读学生比尔·盖茨和朋友保罗·艾伦共同创立微软。
1981年,微软为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开发的个人电脑提供“MS-DOS”操作系统,并开始向其他具有兼容性的个人电脑提供软件,由此步入快速发展之路。
其革新之处在于重新定义软件价值,颠覆了关于微软是硬件附属品的固有观念。微软确立软件知识产权,将之作为独立商品赋予价值,并建立起通过授权获取报酬的软件企业商业模式。
2.与乔布斯走不同路
20世纪80年代,只有具备编程知识的用户才能使用个人电脑。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出现,为个人电脑普及做出巨大贡献。
据称GUI原型是施乐公司下属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研发的“Alto”。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受此启发,于1984年率先将其产品化,推出麦金塔(Macintosh)电脑。
1985年,微软发布采用GUI的Windows系统。通过让GUI广泛用于低价且具兼容性的个人电脑,微软推动个人电脑普及开来。
乔布斯追求自行设计硬件和软件,以探求未来计算机形态,一心追求用户直观易用性。与之不同的是,盖茨以软件为基础,追求软件兼容性和成本效益,着眼于普及产品。
3.Wintel联盟引领时代
“Windows 95”引发全球热潮,其在发售一年内销量超过4000万份。网页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IE)”随系统免费提供,促进了互联网向普通家庭普及。
1995年,盖茨发布名为“互联网浪潮”的公司内部备忘录,预见了互联网将改变一切的未来。
21世纪初,Windows在个人电脑市场占据90%份额,个人电脑核心部分搭载美国英特尔公司优化的中央处理器(CPU)。微软操作系统“Windows”和英特尔处理器“Intel”强强联合,组成的“Wintel”联盟时代来临,引领世界数字革命潮流。
4.反垄断案险遭拆分
1998年,美国司法部对微软提起反垄断法诉讼。主要指控内容是,微软捆绑Windows、IE浏览器、Office等一系列软件,阻碍其他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2000年,美国地方法院认定微软存在垄断行为,并下令要求微软将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拆解为不同公司。微软遭遇历史性判决,由此陷入发展困境。
上诉法院以审议不充分为由将案件发回重审,最终微软通过和解避免了被拆分。对于捆绑销售软件的商业惯例,美国政府进行了约10年的严格监管。
5.移动领域难挽败局
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iPhone手机,随着3G通信技术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拉开帷幕。随后,谷歌推出智能手机安卓操作系统和浏览器“Chrome”,成功突破微软的防线。
微软推出“Windows Phone”,并于2014年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寻求以此挽回局面,然而市场份额始终未能达到10%,最终被迫退出相关领域。
6.多元发展重归竞逐
在移动业务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微软推进业务多元化发展,将游戏业务“Xbox”、云计算平台“Azure”、软件订阅服务“Office 365”等培育成新支柱业务。
2014年,萨蒂亚·纳德拉成为微软第三任首席执行官,他高举“移动优先”和“云优先”大旗,对公司经营方针进行重大调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纳德拉预见到AI时代的到来,积极与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开展合作。微软向OpenAI提供巨额投资,为后者提供了有力支持。
微软将AI技术融入各种商业软件,推出智能助手“Copilot”。市场对微软的AI战略给予肯定,其市值一度突破3万亿美元,重回与苹果竞逐榜首的势头。
虽然纳德拉成功重振微软,但监管机构再次对微软加强监管力度,将严厉的目光投向微软以“Office 365”为核心捆绑销售软件,以及通过垄断AI技术等不断发展壮大的做法。作为盈利主力的云计算业务增长放缓,AI巨额投资回报也不明朗。下一个50年,似乎又将是跌宕起伏的历程。
纵观微软发展历程,其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正在于其巧妙利用前人创意,让个人电脑作为商业基础设施站稳脚跟。利用软件制作资料和共享信息的机制,极大地改变了工作方式,营造了更加灵活的劳动环境,成功提高了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美国科技巨头主导推进数字技术标准化,带来了垄断和网络攻击等负面影响。作为推动AI革命的重要力量,微软肩负重大责任。
4月4日,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左一)、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左二)和现任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右二)出席在美国雷德蒙德微软总部举行的50周年庆典活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