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仅是消费者,也是创新消费模式的创造者。今年3月,共青团上海市委提出方案,通过打造青年发展型街区、建设24小时“年轻力”单元,孵化独具个性的小店、市集和摊位等,为青年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消费新选择,我们一起来看上海的探索。

晚上7时,上海普陀区鸿寿坊青年夜校灯火通明,走出办公楼的白领们,拿起画笔,在美育课上“充电”,放松心情。热闹的夜校也给附近的青春小店带来了新商机。“90后”店主朱佳音告诉记者,原本晚饭时间颇为冷清的烘培蛋糕店,因为有了青年夜校,如今也热闹起来,这几个月的订单增长了50%。他也计划着调整餐品品类,增加晚间简餐和套餐,满足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


68240dee6c7b8.jpg


不仅是上课前,下课后,夜校学员们还经常会前往周边餐饮娱乐等场所,延长了夜间消费时间,也拉动了青春小店的经济活力。

这家青年夜校所在的鸿寿坊青年中心是一个由老式里弄改造的新型商业体,聚集着很多办公楼。有声有色的青年夜校课程带动了办公楼内白领们“下班学艺”,也缓解了楼宇经济夜晚人气不足等问题。白天在附近工作的顾雅婷,晚上就在青年中心上夜校,下课后,她和同学们还会选择这里的健身房锻炼。

创新模式与发展探索在商业型青年中心布点,让青年夜校不仅是年轻人追求自我提升和丰富夜生活的新选择,同时,也成为激活青春消费的新引擎。目前,由共青团上海普陀区委牵头的这一模式已覆盖普陀区4家商业型青年中心,未来计划推广至全市,形成“青年夜校+青年中心+青春消费”的“三合一”发展格局。

上海:“咖啡+”激活消费新场景 创意打破同质化

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街道,不到3公里的区域里聚集了近150家咖啡饮品店,是市区咖啡店密度最高的街道之一。其中,大多数店铺的从业者都是年轻人。如今,这里正在探索一条“咖啡+”的消费新场景。

26岁的秦舒琪去年从互联网公司辞职,想开一家咖啡店是她一直的心愿。可是,要如何从密集的咖啡饮品店中冲出“重围”,是她和很多同类从业者共同的困惑。

正当秦舒琪为没有客流发愁时,她偶然发现,每天下午5点后,小店周边放学的学生人流会迅速增加。在与学生们交谈后得知,他们更青睐非咖啡因的饮品。于是,小秦迅速调整营销策略,设计适合学生口味的多款饮品,并尝试推出“放学别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