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临床阶段创新药数量全国第三 8岁的杭州医药港有何“魔法”?
今年,中国哪个行业最火热?生物医药,是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3月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创新药”,并进一步明确支持方向,“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
各地第一时间亮出新招:北京发布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率先推动“药品临床试验审批从60日压缩至30日”;海南加大对中药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院内中药制剂二次开发;浙江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械高质量发展,抢占生物医药产业制高点……
当全国生物医药进入新一轮竞技,在杭州第一缕阳光升起的钱塘区,一座只有8岁的小镇——杭州医药港,正迸发出强劲的创新力量:继去年12月迎来首粒创新药后,小镇进入临床试验的创新药已有90个,进入三期临床及后续阶段的就有15个,一类创新药有望“年年都有钱塘造”。
在生物医药领域,素有“双十定律”的说法:一款创新药从启动研发到上市,平均成本超10亿美元,研发时间超10年。年轻的杭州医药港,靠什么打破“魔咒”?繁花始盛开的背后,在中美博弈的视域下,探讨这座小镇的样本,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
生物医药园区哪家强
从全球来看,生物医药产业园发源于美国,1975年,美国北卡地区的三角洲研究园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医药园。
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伴随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生,从上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已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初步形成四个产业集群。
根据和达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数量已达644个,从数量上来看,山东、江苏和湖北位列前三,浙江以49个园区排名第八。
在国家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历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中,根据环境、产业、技术、人才和合作等5个竞争力维度,每年都会评选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前50强。
从近三年的排名结果来看,前二十名排名变化相对较小,整体竞争格局保持相对稳定。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区三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综合实力最强,常年位居榜单前三,属于第一梯队。
看北京中关村,拥有生物健康领域企业4000余家,早在2019年披露的数据里,产业规模已达2584亿元;看看上海张江,截至2023年,集聚的生物医药企业数量超2300家;苏州工业园已集聚生物医药相关企业超2000家,2023年实现产值达1523亿元。
从建立时间来看,上海张江起步最早,1994年,罗氏制药作为首家跨国企业成功入驻;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则于2000年11月25日启动建设;苏州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始于2005年,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始建设为标志。
无论是建立时间,还是产业规模,杭州医药港还属于“后起之秀”——2017年,杭州医药港才启动建设,但仅用8年,平台便集聚各类生物医药企业近1800家。
这个数字是个什么概念?以常年位居榜单第十名的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其产业平台“中国医药城”,截至2024年的统计数据,集聚企业的数量是1200多家。
更为重要的创新能力中,根据医药魔方的数据,90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创新药,从全国来看,仅次于上海张江和苏州工业园。
不过,从前期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发展现状来看,存在着同质化竞争、创新要素松散等痛点,正迎来新一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面对变革,从杭州来看,杭州医药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3年,杭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中国医药港”,在接下来的三年行动计划中,确立杭州医药港所在的钱塘区作为“一核”,强化滨江、余杭、临平、萧山四区互补。
截至目前,杭州医药港药品累计开展临床试验301项,约占杭州80%;获批医疗器械证900余项,连续五年杭州增幅第一。
聚焦未来,杭州医药港将聚焦蛋白及多肽药物等创新生物药、小分子靶向药等创新化学药和高端医疗器械,重点布局合成生物、核酸药、细胞和基因治疗、AI制药等前沿赛道,构建集“研发—转化—生产—服务”于一体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