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连市锚定农业强市建设目标,在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产业升级等领域多点发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16.9亿元,同比增长4.5%,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农产品总产量预计达341万吨,同比增长5%左右,为全年农业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6886e92994219.jpg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面积稳设施强科技兴

6月11日,普兰店区大卢社区稻田里,种植户张文龙手搭凉棚望着无人机吊着秧苗朝跟前飞来,直夸“种地变轻松”。从无人机运苗到“黑科技”育种、智能化监测,今年,智慧科技深度融入水稻种植全链条,为我市粮食稳产增产注入强劲动能。

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上半年,我市通过压实责任、强化设施、科技赋能三重举措,牢牢守住粮食生产底线。

在面积保障上,全市将粮油生产目标任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层层分解至县区,推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401.4万亩,其中大豆64.5万亩、油料作物27.9万亩,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目前大田作物苗情长势良好,一二类苗占比高达98.1%,为丰收筑牢根基。

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推进,成为粮食产能提升的“硬支撑”。全市全力实施43万亩超长期特别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分11个项目区开展周调度,目前投资完成率已达81%,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同时,成功争取第三批超长期特别国债20万亩及中央财政10.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后续产能提升储备动能。

科技与种业创新为粮食生产注入智动力。全市争取农业科技创新项目资金200万元,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遴选发布39个农业主导品种、39项主推技术。由143位高校学者、技术专家组成的11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推广团队深入田间,构建“专家+基地+农户”服务链,建设科技示范基地15个,培育科技示范主体1200个,300名基层农技人员接受先进成果培训,让科技因子精准赋能粮食生产。

保障农产品供给:品类丰品质优供应稳

6月24日,农渔集团·三寰产地交易中心启动仪式在瓦房店元台镇举行。这一交易中心的启动,标志着当地蔬菜供应链服务迎来全新变革,将为市民带来从“菜园子”到“菜篮子”的蔬菜直通新体验。

围绕“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供应保障,大连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上半年农产品供给实现量足、质优、品类全。

蔬菜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大连市蔬菜生产基地发展规划(2025—2026年)》落地实施,新建高产优质高效蔬菜示范基地10个,同步推进5100亩设施农业新建与改造,8个设施蔬菜基地开工建设,为淡季保供提供硬件支撑。

特色水果产业提质增效。聚焦樱桃、蓝莓等优势品种,实施特色水果高产优质高效行动,创建17个示范基地,推动品种更新与技术升级。得益于标准化种植与科技赋能,大连大樱桃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品牌价值突破100亿元,成为农产品品牌“金字招牌”。

畜牧业向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制定《推进智慧畜牧业发展工作方案》,谋划储备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42个,总投资1.3亿元;建成优质畜产品供应基地103个、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5家,肉鸡现代化设施配套率达93%,居全国领先水平。

渔业高质量发展提速。《促进大连市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26条举措》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广鹿岛、长山岛海域建成深水重力式网箱204个,海参、虾夷扇贝、裙带菜等特色品种产量稳居全国前列,为“蓝色粮仓”再添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