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4年8月30日—在全球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全国各地的农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普及智能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效率提升。近日,记者在河北省某农业合作社采访时,亲身体验了智能农业的兴起,见证了现代科技如何为传统农耕注入新活力。


66d1d1cc813cb.png


  在河北省的一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先进的气候监测设备和智能灌溉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合作社负责人李明表示:“通过精细化管理,我们能够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进行针对性施肥和灌溉,显著提高了产量和土壤肥力。”在李明的指导下,记者看到数十个传感器分布于田间,实时反馈温度、湿度、土壤养分等数据,农民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即可获取最新信息,随时调整种植方案。

  在智能农业的推动下,这个合作社已经实现了亩产量由以往的400公斤提升至600公斤,甚至在部分优质品种上,亩产量更是突破了800公斤。这不只是在提升作物产量,更是通过高效利用资源,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真正实现了“高产、优质、环保”的和谐统一。

  与此同时,机器人辅助种植和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也在这里成为了新常态。在田间,几台小型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喷洒精准化的农药与营养液,李明介绍:“传统的人工喷洒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造成农药的浪费和污染。无人机在这方面的应用极大地减少了人力成本和环境负担。”而农田里的地块,也在自主行走的农业机器人照看下,保障了作物的健康成长。

  更令人振奋的是,该合作社通过现代科技,促进了农产品的市场对接。他们与多家电商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线上直播和社交媒体营销,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李明表示:“以前我们的产品只能在本地销售,而现在通过网络,我们的水果、蔬菜可以迅速进入全国甚至国际市场,销量大幅上升。”数字化营销的方式让农民们实现了“触网”,打破了区域的限制,提高了经济效益。

  为了更好地发展智能农业,合作社还与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进行技术培训与知识交流。李明说:“我们邀请了农业专家为我们讲解最新的农业科技与市场动态,帮助我们提升种植技术,完善管理体系。”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科技素养,还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持续创新与推广。

  在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智能农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人居环境。据了解,部分合作社还引入了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将养殖业与种植业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平衡。李明提到:“我们在种植的同时,也养殖了一些家禽,这样可以有效利用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完成了生态循环。”

  此外,当地政府也积极支持智能农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鼓励更多农户转型升级。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得水、电、网络等设施逐步完善,为智能农业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可以预见,随着智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将不仅仅是农产品的生产地,更将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民合作共赢的新高地。乡村振兴的战略在科技的助力下,正朝着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