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中国|在田埂间丈量“新质” 农业现代化加速落地
春耕时节,走进广州增城,数字农机驰骋良田,智能水肥精准调配,冷链物流穿梭村道,研学课堂走进田间。无人机、智能灌溉、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在乡野铺展开来,种田不再只能“靠天吃饭”,田野正变得更聪明、更高效。
作为大湾区的重要农业基地,增城聚焦“土特产”,引入新技术,链接新业态,以一粒米、一颗果、一块田,拓展农业的可能,也重塑乡村的面貌。
无人农机入田来 生产方式“焕新”
在增城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台鸿鹄T70电动智能拖拉机列队停放。它们参与了今春水稻插秧的旋耕整地作业,对应南方水田进行调试,效果良好。
“未来种田可能就是坐在办公室喝咖啡、点点鼠标,地就种完了。”增城农投集团总工程师吴瑞智说。他眼中的“智耕”图景,正逐步走出实验室、走进稻田。
这背后,是中国科学院伏羲农场(广州增城)项目在发挥支撑作用。2025年3月,伏羲农场在增城揭牌,未来将建设“三室两厅、三库一塔”智慧农业基础平台,搭建起涵盖测土、育种、农机调度、数据处理和决策执行的一体化系统。
围绕增城丝苗米这块“金字招牌”,增城区建成了全省领先的智能化水稻育秧工厂,推广集约化育秧、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无人机精准施药等技术,推动全程机械化、精准化作业落地,形成涵盖育种、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布局。这片“稻香田”,已不仅是粮仓,更是嵌入科技、承载品牌、通向市场的现代农业通道。
以丝苗米为牵引,增城区正加快构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全链条发展体系,将种得好、卖得出、效益高贯通为一体。目前,全区已建成9个育秧中心、9个烘干中心,实现产业园100%集中育秧、100%集中烘干,产前产后协同提升,为粮食增产和附加值提升提供双重支撑。
“过去种田靠经验,现在种田靠数据。”不少种粮大户深有感触。在这片数字化耕作的沃野上,从智能农机作业到土壤实时监测,越来越多农户正由“看天吃饭”转向“精算种田”。
小浆果连起“产学研” 蓝莓也能成“大文章”
在荔湖街太平村,广东乡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蓝莓基地迎来采摘旺季。蓝莓颗粒饱满、带梗冷藏,采后30分钟内入库预冷,随后搭乘冷链配送直达大湾区市场。
增城蓝莓已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种植面积达3300亩,主要分布在荔湖街、中新镇、石滩镇和荔城街。园区与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联合育种,选育出M77、天后等新品系,自研蓝莓基质土打破进口依赖,将亩产值提升至8万元。
除了“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园区上线抖音、小红书开展直播带货,自建电商系统,探索私域订单模式,销售利润是传统方式三倍以上。
蓝莓产业还在延伸:果干、果酒、果酱等深加工产品正在持续研发推广;研学营、扎染坊、美食DIY、“蓝莓科学探秘营”等体验项目接连推出,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一颗蓝莓,连起产学研用,拓展农文旅融合的“莓”好蓝图。
一枚番石榴 托起智慧农业“新支点”
走进增江街光辉村,创鲜农业的番石榴园内果香正浓。这里的胭脂红、白珍珠、红珍珠等品种已进入成熟期,5G物联网喷淋设备挂在棚架上,手机一键操作,水肥灌溉系统即刻响应。大气传感器和土壤传感器实现记录温湿度、土壤酸碱度等数据。
“我们为每一批番石榴建立了‘身份证’,可以追溯到具体地块和种植管理记录。”企业负责人说。
一颗水果,一头连着科技的更新迭代,一头连着村庄的日常生计。目前,增城番石榴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年产量4.5万吨。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3000多户果农参与种植,产业不断向数字化、规模化方向靠近。
创鲜农业不止做生产。他们把番石榴基地做成“景区”,推出采摘节、美食市集等活动。年轻人来打卡,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果农收入也更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