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两次终止多个研发项目之后,上海医药(601607)近日再度宣布终止五个研发项目。


6704baf9ae6c3.png

  

  10月1日,上海医药发布公告称,决定终止 I020、B006、B007(非霍奇金淋巴瘤适应症)、I008以及BCD-100(宫颈癌适应症)这五个研发项目的临床试验及后续开发。其中,I020、B006 及 B007(非霍奇金淋巴瘤适应症)处于 I 期临床试验阶段,I008 处于 II 期临床试验阶段,BCD-100(宫颈癌适应症)处于 III 期临床试验阶段。

  

  《财中社》根据公告统计,上述五个项目截至目前累计研发投入2.6亿元。随着项目被终止,意味着这些投入彻底打了水漂。

  

  这并非首次终止研发项目。上海医药5月1日公告,决定终止I010项目、B002项目以及B003 项目三个研发项目的临床试验及后续开发,累计投入研发3.2亿元。6月8日再度公告,决定终止B001、B001-A、I022(联合用药、乳腺癌一线治疗)以及 I022-K四个研发项目的临床试验及后续开发,累计投入研发1.1亿元。

  

  据统计,三次公告终止项目累计造成损失6.9亿元。这并不是个小数目,损失金额占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的比例为23.5%。

  

  对于频繁终止多个研发项目,公告给出的解释是,基于对研发项目未来市场价值、业务协同以及后续开发投入等因素的综合评估。《财中社》梳理三次公告发现,在终止的12个项目中,有7个均是单抗项目。这说明国内单抗市场已经从之前的蓝海市场,转变为竞争异常激烈的红海市场。尤其,PD-1单抗已被业内称之为“内卷之王”,成为国内药企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上海医药的PD-1单抗项目也因此在本次公告中被终止研发,该项目名称为BCD-100,拟用于宫颈癌、非小细胞肺癌治疗。

  

  不过,连续终止多个项目,难道都是外部因素造成的吗?上海医药自身内部就没有责任吗?面对同样的外部环境,恒瑞医药和百济神州均不存在频繁终止研发项目的情况。而且,两家企业在包括单抗在内的创新药领域,均已经有多款1类新药及相关适应症获批上市,并且销售成绩喜人。而根据华博商业评论统计,上海医药截至2023年末仅有安柯瑞(重组人5型腺病毒)、凯力康(尤瑞克林)、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3款创新药上市,上市时间分别为2005年、2005年、1995年。这意味着,上海医药已经连续多年没有创新药获批上市了。

  

  在创新药获批成绩单乏善可陈的情况下,研发投入却并不少。财报显示,上海医药2023年研发投入金额26亿元,2024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26%至14亿元。2024年中报披露,公司临床申请获得受理及进入后续临床研究阶段的新药管线已有64项,其中创新药 50 项(含美国临床II期3项)。在创新药管线中,已有多项提交pre-NDA、上市申请或处于关键性研究及临床III期阶段。

  

  面对上述研发进展,喜的是研发管线数量储备丰富,但从过往历史来看,这些研发项目能否最终结出丰厚硕果,仍需要打一个问号,有待进一步观察。

  

  上海医药主营业务包括医药工业、医药分销、医药零售三大部分,其中创新药所属的医药工业板块增长乏力。财报显示,医药工业板块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1.87%至262.6亿元,2024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13.37%至127.3亿元,呈现加速下滑趋势。

  

  从整体业绩来看,8月27日发布的2024年中报显示,上海医药实现营业收入1394.1亿元,同比增长5.1%,净利润29.4亿元,同比增长12.7%,扣非净利润27.1亿元,同比增长23%。9月30日收盘,上海医药A股股价为21.15元/股,对应总市值783亿元。